成人們總是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fā)愛學習。研究也顯示,學習動機是學習成敗的關鍵,動機強大的孩子,更懂得利用有效率的學習策略,能有較長時間記憶已經(jīng)學過的內(nèi)容,擁有學習的正向循環(huán)。
問題是,“動機”就像一只黑盒子,點燃動機之火的驅(qū)動程序到底是什么?家庭和學校,該如何采取行動?家長和老師對動機的期許甚高,但了解卻甚少。
當孩子面對一個任務,在他腦子會經(jīng)過四個維度的評估,再來決定花多少力做這件事。
“動機”的4個維度,解開驅(qū)動程序之謎
動機就是引起并且維持個體持續(xù)做一件事情的力量。“動機”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引起,一個是維持。當孩子面對一個任務,在他腦子會經(jīng)過四個維度的評估,再來決定花多少力氣做這件事。這四個維度就是:
價值:做這件事情“有沒有用?”“重不重要?”
預期:去做的話“我會成功嗎?成功機率有多高?”
如果成功率太低,就算這件事很重要,也不一定會去做。當然,這種預期也和每個人的個性息息相關,例如從小飽受批評責罵的孩子,就較容易有偏低的成功預期。
情感:做這件事情“好不好玩?”“愉不愉快?”等情感上的考量。
很多人認為強調(diào)學習很有趣,會有助學習。大方向是對的,但學習本來就有不快樂、充滿挫折的一面,如果只靠著快樂來驅(qū)動學習,恐怕效果不夠恒久。
執(zhí)行意志:就是“我有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去做該做的事情,而且把事情做完、做好?”的意志力和責任感。
當兩件事同時到來且互相沖突時,比方說覺得念書很重要,但看電視比較好玩,就要靠執(zhí)行意志來戰(zhàn)勝電視的誘惑了。
情感、執(zhí)行意志更加影響學習行為積極與否
前三點,都是屬于“引起”學習動機的方法,但執(zhí)行意志能讓動機及學習行為“維持”下去。
臺灣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劉政宏曾采用“國小學習動機量表”研究了480位國小學生后,發(fā)現(xiàn)了有趣的現(xiàn)象:大部分孩子都知道念書很重要,也普遍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辦得到。因此,真正影響學習行為積極與否的因素是“情感”以及“執(zhí)行意志”。
這下子,學校和家庭的任務就很清楚了。對老師來說,想辦法提升孩子對某個科目的“情感”:讓這門課變得好玩,或是做個讓孩子愿意為之奮戰(zhàn)的老師,都是可行的方式。
然而,不是每個孩子都那么好運,可以永遠遇到有趣的課程和值得奮戰(zhàn)的老師,這時候“執(zhí)行意志”就要出面督促。畢竟,學習不見得都是快樂的,當面對不有趣的任務,以及其他誘惑時,擁有執(zhí)行意志的人,還是可以努力把任務達成。
通常孩子有內(nèi)在動機去做某件事,就不需要使出獎懲等外在動機的手段了
破除4迷思,避免用錯力、走錯方向
美國作家蘇珊·溫柏倫納(Susan Winebrenner)說過:“我沒遇過一個不想做自己工作的學生,但我遇過一堆人不愿意做你指派的工作。”如果不想再又吼又叫的逼迫孩子做這些事情,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認為這是他自己想做的。
談起學習,父母和老師受限于個人習慣和學習經(jīng)驗,常有許多“成見”和“標簽”。展開學習動機的探索之前,必須先進行“掃雷”偵測,破除四大迷思,避免錯用力道:
迷思一 :“孩子不愿學,是因為他天生懶惰”
不愿學、學不會的原因非常多。像弱勢學校的孩子特別容易因為生活匱乏而無心學習。試想,如果連飯都沒得吃,誰還想管白居易跟二元一次方程式?有的家庭出狀況,親友過世、父母離婚,自然也沒心思念書。但有時師長缺乏經(jīng)驗,只看到學生沒有動力,就直接下結(jié)論:“反正他就是無藥可救。”
兩個同樣頭痛的病患去看醫(yī)生,一個是因為過敏,一個是因為中風。同樣癥狀,但不同病因,醫(yī)生就會給予截然不同的治療。然而,很多老師、家長不善此道,導致十個被貼上“懶惰”標簽的孩子,可能有半數(shù)是“習得無助”。
“習得無助”的孩子從小受挫經(jīng)驗太多,導致歸納自己做什么都會失敗,所以干脆不嘗試,免得再次受傷。習得無助所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跟懶惰孩子一模一樣。但是,前者需要的是成功經(jīng)驗,后者需要的或許是紀律。
看看馬戲團的大象,明明力大無窮,卻甘愿被鏈條拴著。就是因為自小起,他就被拴著了。脆弱的象寶寶試著逃脫鏈條卻屢屢失敗,以至于幾年后長成龐然大物時也不想去掙扎。
對于這種孩子,要鼓勵他們“拉拉看這條鎖鏈”,讓他們知道,也許幾年前雖然失利,但今非昔比,不妨再試試看。如果孩子還是對所有事情都興趣缺缺不想嘗試,那就要檢視孩子生理心理是否有不適,是否家里或社交圈出了什么狀況。
迷思二 :激勵的方法,就是棍子與胡蘿卜
動機的類型可簡單分成為興趣、成就感等自發(fā)的“內(nèi)在動機”;胡蘿卜(獎賞)與棍子(懲罰)就是最常見的“外在動機”。
由內(nèi)在動機驅(qū)動的最大好處是,行為本身就非常令人滿足,不需要什么外來的肯定與獎賞,而且越做越開心;但由外在動機逼迫的人,普遍來說比較心不甘情不愿,不斷看表希望趕快放學。
通常孩子有內(nèi)在動機去做某件事,就不需要使出獎懲等外在動機的手段了。有很多弄巧成拙的例子:有個媽媽要求孩子只要讀完一本書就帶他去吃一次漢堡,后來養(yǎng)成出了一個不愛閱讀的小胖子;有個爸爸每次因為加班錯失陪伴孩子的時間,就用給錢來彌補;有回爸爸生日,他收到了孩子的卡片寫著“爸爸我愛你”,并且夾著一百元……
物質(zhì)不等于“愛與陪伴”,甚至還會讓孩子覺得被孤立了。父母若是沒空或懶得深入了解孩子學習的困擾,直接掏錢利誘,那就等于告訴孩子:“你的困難不關我的事,你自己解決,反正你把書念好就對了。”
而“懲罰”同樣的也只能帶來暫時的效果,無法使負面行為完全消失?!秳訖C,單純的力量》一書中說了個故事:以色列的某間托兒所,要求家長每天下午四點前把小孩接回家,否則將有罰金。理論上,為了避免被罰錢,父母應當急于趕在四點前把小孩接回,但實際上,遲到的家長人數(shù)增加到原來的兩倍!主要的原因是,原本家長趕著接小孩,是為了怕老師等待,但使出罰金一招后,把原來的道義責任,變成純粹的商業(yè)交易,反而讓來不及的父母愿意交錢了事。
然而,獎懲也非一無是處。當一個無聊枯燥的工作擺在眼前,我們評估了價值、預期、情感后,覺得不值得花時間來執(zhí)行。這時候,獎懲就可能有它的效果了。但是,為了避免隨之而來的弊病,務必在執(zhí)行時多強調(diào)工作本身的樂趣和成就,這樣才能逐步把外在動機化為內(nèi)在動機。
迷思三 :“贊美”是提升動機的特效藥,多多益善
適度和“正確”的贊美,的確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但是空泛和廉價的回饋,卻會讓贊美貶值,甚至有負面效應。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團隊,曾經(jīng)研究贊美對小孩的影響:一項針對四百名小五學生的實驗發(fā)現(xiàn),贊美“你一定很用心”的努力組,和贊美“你一定很聰明”的天賦組,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再次讓他們選擇測驗題型時,那些被夸用心的學生,高達90%會選擇較難的挑戰(zhàn),被夸聰明的,則大多數(shù)選擇簡單的題組。
因為“夸小孩聰明,等于是告訴他,人和人就是在比聰明,為了看起來聰明,就別去冒做錯的險,”主持研究的教授卡蘿.杜薇克(Carol Dweck)如是結(jié)論。
空泛的贊美,例如——
沒看孩子的作品就直說:“好棒!好厲害!”孩子只會感受到父母的不誠懇,而且自尊受損。
與同輩比較的贊美:“全班只有你做到了!”會讓孩子把目標放在贏過別人,而非追求真正的卓越。
論斷性的贊美,像是“你真是聰明!”并沒有連結(jié)孩子的努力與成果,也因此對于孩子的動機產(chǎn)生不了作用。
真正的贊美,除了表達欣賞之外,更要著重于后天可以改變的事情,像是努力、忍耐、勇氣等等,例如“你雖然跌倒了很多次,但都沒有放棄,我覺得很值得敬佩。”讓孩子了解,后天的改變可以帶來更好的結(jié)果,如此才會真正達到啟動孩子的目的。
迷思四 :“學習”動機等于“念書”動機
臺灣旭立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師黃柏嘉曾經(jīng)接觸過一位個案,孩子在國中時期名列前茅,但考高中一時失手,進了間普通學校,這孩子覺得學校“配不上”他,從此拒學。黃柏嘉發(fā)現(xiàn),這孩子功課好卻不愛學習,他只在乎學校、地位是否稱頭。
“學習動機低落的原因,十之八九都跟家庭有關。”果然,這孩子的媽媽把孩子的成績視為她的業(yè)績,她對孩子期望超高,但若沒有達到她的期待,她就馬上轉(zhuǎn)為放棄的態(tài)度:“隨便你啦!反正你沒救了。” 這個把學習定義得很窄小的媽媽,在人生等于成績的觀念下,對孩子的亮點視而不見。
后來,黃柏嘉陪著這孩子探索更寬廣的學習。這孩子開始參加社團,閱讀各式各樣的書,終于體驗到樂在學習的過程。
學習動機是個會不斷延燒的火苗,可能從養(yǎng)昆蟲延伸到學生物,從看漫畫到學日文。但如果家長把學習定義成念書,認為孩子做其他事都是浪費時間,那會讓孩子覺得“我有動機的事你都不在乎,那我干脆什么都不做。”
知名親子教育作家彭菊仙也呼吁:“不要幫孩子判斷什么是學習、什么是沒在學習。”她兒子從養(yǎng)昆蟲、拆解變形金剛、寫故事,她都在旁邊負責讓火越燒越旺。兒子翔翔四年級時沉迷于魔術(shù),有回要變把人切三段的魔術(shù),他們家也全體總動員,到處找紙箱并陪兒子練習魔術(shù)。
又一個清晨,彭菊仙另一個兒子凱凱睡沒幾個小時,硬撐著起來練桌球。媽媽心疼勸他別去,但兒子堅定的說:“可是我非常想去??!”然后就從床上一躍而起。從那刻起,彭菊仙確信兒子擁有了生活的至寶,不是聰明、不是財富,而是這股驅(qū)動著他努力不輟的“動機”。。
? 1999-2020 嬰童品牌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