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媽媽來說,喂寶寶吃飯是件很讓人頭疼的事情,盡管你給他做飯的時候煞費苦心,但小祖宗卻常常不買你的賬:“這個好難吃!”“我不要這個!”在他還沒學會說話的時候,更是直接就把飯菜吐出來了,簡直讓當媽的火冒三丈:“天啊!怎么攤上個這么挑吃的孩子?太難伺候了,能退貨嗎??”
別急著發(fā)出怒吼!當你了解了“挑吃”的孩子都在想什么,也許你就不那么糾結了。
5個原因告訴你 孩子為什么挑食
1、“我上次吃過這個肉,太硬了!”
如果孩子在吃某樣食物時有不愉快的體驗,如食物太硬了、太咸了,甚至當他正在咀嚼這種食物的時候,被媽媽罵了一句,這都會使他們對這種食物產生“刻板印象”,下次再吃這種食物的時候,他就有可能會吐出來。(刻板印象指人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
因此,當寶寶不吃一種食物的時候,媽媽別急著給孩子貼上“挑食”的標簽,淡定點,等他忘記那種不愉快的感覺了,他就有可能重新接受這種食物了。另外還要注意,愉快的就餐氛圍對寶寶真的很重要,千萬別在他吃飯的時候批評他,否則他下次真有可能吐給你看。
2、“太燙了,我受不了!”
我們把“溫度剛好”的飯菜遞到寶寶的嘴邊,孩子剛吃進嘴里就吐出來了,很多媽媽以為:“這熊孩子是不想吃了吧!”“word天!有那么難吃嗎?”……別想太多,孩子愿意張嘴,都說明他是想吃的,吐出來只是因為:太燙了!太燙了!太燙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孩子對食物溫度的感知能力比大人的敏感很多,我們覺得剛剛好的,他們就有可能覺得偏燙了,所以寶寶的飯菜真不能太燙,冬天40℃左右,夏天37℃左右,總之跟人的體溫差不多就對了。
3、“我的味覺可比大人的敏感多了”
孩子的對溫度的感知能力比大人強,味覺也要比大人的更敏感,更難接受某些有“怪味”的食物。如胡蘿卜、芹菜、茄子、香菜等等,都有種比較“特別”的味道,孩子暫時接受不了都是正常的,或許等他們再大一點就會喜歡上這一類食物了。
千萬別逼著孩子去接受他不喜歡的食物,這樣只會讓他更討厭吃飯。此外,孩子不吃一種食物,并不代表他就會缺乏某種營養(yǎng),比如胡蘿卜最寶貴的營養(yǎng)就是胡蘿卜素,這種物質在南瓜、橘子等食物中都有,真沒必要為孩子不吃胡蘿卜而過分糾結。
4、“為什么大家都不吃,只有我一個人在吃?”
在我們身邊,很多媽媽在家人吃飯之前,都會“優(yōu)先”讓寶寶吃,給寶寶“開小灶”,無非是覺得,只有先喂飽孩子了,大人才能吃得安心。然而,此時讓孩子一個人孤零零地吃,一點吃飯的氣氛都沒有啊~很多寶寶在媽媽喂飯的時候不喜歡吃,反而到了家里人圍著餐桌吃飯時,興致勃勃地參與進來,想吃這想吃那,甚至還想爬到桌子上去抓自己喜歡的菜……
所以說,不要再怪你家寶寶難伺候了,很多時候就是你太用心“伺候”他了,寶寶反而會不喜歡這種“特權”,不妨給寶寶準備一個兒童餐椅,讓他加入你們吧!
5、“內什么,我真不是挑食,只是想說‘不’!”
還有的孩子,明明以前就是“天使寶寶”,媽媽來不及喂奶都會大聲哭鬧,為什么現(xiàn)在讓他吃個飯就這么難呢?
呵呵,其實寶寶真的“有意”和你作對,每次對你說了一聲“不”,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厲害”!
但媽媽也不要因此就生氣地想摔碗,隨著寶寶的成長,他會慢慢發(fā)展出自我意識,他只是想在“吃飯”、“洗澡”、“玩耍”等事情上自己做主而已。
當他斬釘截鐵地跟你說了一聲“不”,別急著跟他“開撕”,換種“幽默”一點方式跟他溝通吧:“哇!鱷魚吃雞蛋了,快快張開嘴!”沒有孩子會拒絕游戲,沒有孩子會拒絕有趣的事情,他們其實很好“忽悠”,都是吃軟不吃硬的主,只要你對他多點耐心,多點讓他自己做主,通常你會發(fā)現(xiàn),他還是那個愛吃飯的“天使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