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常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一個人的教養(yǎng)如何,其實從日常餐桌上的小細節(jié),就能看出來。
樂媽先講一個故事:
周末跟幾個朋友相聚,中午吃飯的時候,隔壁桌剛好是一家大小,孩子大概4、5歲的樣子,比我們晚一點兒到。
還沒上菜的時候,小孩坐不住,跑來跑去,樂媽也就多注意了一下。
我們正吃著的時候,突然聽到孩子大聲說:“爺爺,這是我的,我要吃這個!”
只見孩子一把將爺爺夾著的炸南瓜丸子搶過來,塞到自己嘴里。
本以為爺爺會批評孩子,誰知爺爺一點也不生氣,還把孩子喜歡吃的幾個菜,都推到孩子跟前,跟他說:“好,爺爺不吃,你吃!”
看到這,樂媽愣住了,我們常常很注意給孩子提供好的營養(yǎng),但是卻忽略了教他最基本的用餐禮儀。
從每天的餐桌上 就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yǎng)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曾說:“善于觀察的人,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吃,雖說就是一種簡單的行為,但這行為后面,卻常常能看出人不同的教養(yǎng)。
曾經(jīng)看過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要和一個追求她很久的小伙子約會,她很糾結(jié),不知道怎樣判斷這個人好不好。
她的朋友給她推薦了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和他吃頓飯吧!
如果這個人,在吃飯時能夠幫你拉椅子,能照顧你的胃口,吃過后能把桌子稍微清理一下,這雖然不能說明這個人一定有多好;但是,如果這個人吃飯,總是搶著第一個夾菜,專挑自己喜歡的吃,把骨頭吐得到處都是,那么大概在生活中,也好不到哪里去。
孩子的用餐禮儀,應(yīng)從小培養(yǎng)
家長可能會覺得,可是孩子還小,還不懂事,就由著他吧。不,孩子的教養(yǎng)和品格是從小就需要注重培養(yǎng)的,這樣方能等待花開,結(jié)出碩果;如果從小就已經(jīng)養(yǎng)成一些不好的習(xí)慣,長大后再讓他改,就比較困難了。
比如,下面這些基本的用餐禮儀,就都可以教給孩子:
吃飯前:
要洗手。從寶寶會自己抓飯開始,就要讓他養(yǎng)成飯前洗手,講衛(wèi)生的習(xí)慣。
幫忙擺放餐具: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幫家長做點事,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讓他有參與感,而且,潛移默化中,會形成一種吃飯的儀式感。
吃飯時:
人齊開飯。不能菜一上桌,長輩還沒到齊,就自己先開吃了。
長者先,幼者后。吃飯時,要讓長輩先入座,先動筷子。
坐姿要端正。吃飯就要安穩(wěn)地坐在椅子上吃,好多孩子可能養(yǎng)成了邊吃邊玩的習(xí)慣,吃個飯,到處跑,其實,如果父母跟他明確規(guī)則的話,孩子是能聽進去的,慢慢就能改過來。
安靜進餐。吃飯時不要大聲喧嘩,盡量減少吃飯的各種聲音,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碟。
優(yōu)雅進餐。不能因為自己喜歡吃,就把菜盤搬到自己跟前;也不能用筷子亂翻盤中的菜。嘴里有食物的時候,不要講話,這樣是不禮貌的。
不能亂吐殘渣。小一點的寶寶,吃飯時動作還不熟練,常常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不過,大一點了,就要讓他知道,不能亂吐殘渣了。
另外,吃飯后,也同樣可以讓孩子一起收拾餐桌碗筷。
最后,樂媽想說,好的習(xí)慣需要用心培養(yǎng),別只顧著孩子吃得營不營養(yǎng)了,也要教給他們用餐禮儀哦,會讓他們受益一生的!
? 1999-2020 嬰童品牌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