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一篇關于《男孩將2歲女童關進電梯 致其從頂樓墜亡》刷爆了朋友圈,有人譴責女童家長,有人譴責小區(qū)物業(yè),更多的人在感嘆我們的教育到底哪里錯了,怎么盡教出熊孩子?
我們這代人成為家長后,大部分人還是會不經意走了父母的老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上,比如什么時候會開口說話,什么時候會走路,什么時候會寫字,什么時候會數數。
但我們最不能忽略的,卻是在每一段時期,糾正孩子身上最不該有的習慣——暴力、搶奪和刁蠻。
所以說,熊孩子的背后往往有至少一個熊家長!
當然,有一部分熊家長要跳腳了:我們也進行過教育了,可是怎么也改不過來呀!
這部分熊家長,和那些抱著“孩子大了就會懂事了”的熊家長一樣可惡。
因為這些家長會夸大了孩子不正當行為給他們帶來的苦惱,總認為所有的錯都在孩子,而他們已經教育過了呀,跟他們沒有關系。
先別急著否認,就問一個問題:如果你看到孩子之間打架/罵人,會怎么做?
我想在很多家長心中標準答案應該是:馬上過去勸阻,告訴他們,不應該對朋友動手,要管好自己。
但是,請記住這個答案是錯的!
專業(yè)的回答是:要看沖突發(fā)生在哪個年齡段,對于孩子打人或罵人,家長應該先了解背后的行為動機。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犯熊,處理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
●3歲是重要分界線
很多小朋友在3歲之前打人或者罵人,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善的認知,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對對方造成傷害。
如果家長只知責罰孩子,而不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那完全于事無補。
反而會引起孩子的混亂感:我到底要怎么做啊,除了這么做,其它的我不會??!
●可能是習慣性模仿
很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一個非常情緒化,能動手解決的從來不手軟,能用罵的從不嘴短。
孩子受這種行為習慣影響,自然把打罵作為解決沖突的最佳方式。
同時,在一個情緒化和暴力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內心一般是敏感自卑的。
●求關注式打罵
很多不安的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通過打罵來釋放不安。而當她發(fā)現打人或者罵人可以讓她被關注的時,打人就成了她內心安全感的來源。
很多家長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在知道孩子犯錯的一瞬間,你是不是首先覺得不耐煩沒面子。
這表明你在第一時間關心的是自己,首先處理的是自己的情緒。
如何摘下熊家長的帽子
那么如何才能擺脫熊家長的嫌疑,做一個真正的好家長呢?
真正的傾聽孩子:關掉電視手機,平視孩子的眼睛,認真用心地聽孩子的話。
尊重孩子的感情:通過傾聽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本意,并將你的理解表達出來。
讓孩子被理解:正確理解孩子的本意,并告訴孩子你的方法錯了,并給予正確引導。
幫助建立成就感:孩子被家長認可,只要孩子有所改進家長就要第一時間做出認可。
留出過渡的時間:孩子活動節(jié)奏比成人要慢得多,要幫助孩子實現心理上的過渡。
避免爭奪控制權:越是全盤否定或試圖控制孩子,越有可能與孩子發(fā)生爭執(zhí)。
一致的行為準則:需要向孩子解釋規(guī)則和限制的意義,不要進行空洞的威脅。
恰當對孩子說不:不縱容孩子,以恰當地方式告訴孩子不希望他這么做的原因。
言傳身教的力量:禮貌言行是逐步形成的,只有家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才能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潛移默化。
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精細的藝術,投入再多的耐心和細致都不為過。
只懂發(fā)號施令和訓斥的家長,只能培養(yǎng)出問題越來越多的孩子。
所以,摧毀熊孩子的秘籍就是先摧毀熊家長!
窮養(yǎng)也好,富養(yǎng)也罷,但教養(yǎng)最不可缺,愿天下再無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