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這一代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升,父母們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愈加重視,我們也逐漸明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該給他自由的成長空間,但這并不意味著父母就什么都不需要做了。
三字經(jīng)有云:子不教,父之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會對孩子的一生產(chǎn)生重要影響。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給他自由的空間,更需要關注孩子,引導孩子。因為,靜待花開也是離不開背后的默默耕耘的。
俞敏洪在今年的第十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圓桌對話《讓家庭教育回歸生活》說,作為家長,在給孩子自由空間的同時,還要做到以下3點:
1、關注孩子的性格和脾氣
這并不是要你去告訴孩子脾氣性格應該怎樣變得更好,而是要你關注自身的脾氣和性格。
因為如果家長反復無常,孩子就會產(chǎn)生恐懼感和逃避感。如果家長通情達理,所有的行為都是可以預料的,孩子就不會產(chǎn)生稀奇古怪的脾氣。
也就是說,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做暴脾氣的父母。
記得在新聞里看過一個愛打人的小男孩,原來他的爸爸就常常打他,他哪里做的不好就直接一頓毒打。
最后這孩子在學校常常打人,被全班聯(lián)名要求退學,之后又遭到父親的打罵,就這樣惡性循環(huán),真真心疼這孩子。
2、教導孩子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
教導孩子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并不是說家長要天天耳提面命,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以身示范待物接物的正確做法。
小孩子天生就善于模仿的。記得有一天,我?guī)у⒓右粋€婚禮,婚禮結(jié)束后,婚禮的主人去送客人,跟客人揮手告別,妍妍看著大家都這樣做,也跟著學了起來,去和人家揮手告別。
當然,在有些情況下,你還需要告訴孩子這么做的原因,讓孩子明白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俞敏洪在演講中說:他曾經(jīng)碰上一個媽媽帶著自己的小孩,那小孩才兩歲多,剛好快遞員把東西送上來,媽媽跟孩子說謝謝叔叔,這孩子就是不說。
這個媽媽就跟孩子說:“不說是不行的,因為人家給我們做了服務以后,你不謝謝人家,以后人家就不把這孩子其實是能聽懂的,之后他大聲喊:“謝謝叔叔!”
你告訴孩子的這些事,看上去好像都是特別小的事情,但是一件兩件三件五件十件加起來,這個孩子就會變得很懂禮貌,就會很容易被周邊的人所接納。
一旦被周邊人接納,他就會產(chǎn)生強大的安全感,他的性格、人品就會變得更加的健全。良性循環(huán),孩子自然就成長的越來越好了。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其實很多小事累積起來,就會產(chǎn)生大的變化。
3、興趣的引導
興趣引導不是說要家長強行培養(yǎng)孩子一個興趣愛好,告訴孩子必須干這個事情,而是根據(jù)孩子的天性,把某件事變成孩子生命中的某個強項。一旦碰到這件事情,就會讓孩子有成就感,有存在感。
小時候,我最煩的就是父母在我面前提“別人家的孩子”,因為“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那么完美,相比之下,自己簡直一無是處。
但事實是,人無完人,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每個人都會有很多不如別人的事情。我們不應該強化孩子的短板,而是要幫著孩子在某些方面建立自信。 這種自信一定不是說他這門課要學的多好,而是讓孩子深刻地相信,不管自己處在什么位置,其實自己都是被別人接納的。
當一個孩子能意識到這些,他就一定會是自尊自愛的,而不會隨意放縱自己,甚至自暴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