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嬰童網(wǎng)
招商
品牌
商機
展會
產(chǎn)品
企業(yè)
資訊
專題
視頻
店鋪
開店
經(jīng)銷商
嬰童網(wǎng)首頁 > 母嬰資訊 > 哺乳喂養(yǎng) > 正文
新手媽媽如何輕松哺乳 哺乳喂養(yǎng)中必學(xué)姿勢和技巧
網(wǎng)友分享:Kitty
2018年03月18日 13:22來源于:太平洋親子網(wǎng)
分享:

哺乳對于有經(jīng)驗的麻麻來說不在話下,但對于新手媽媽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若沒有掌握其中的要領(lǐng),寶寶不能好好吃奶,媽媽也會跟著受罪,乳頭被吸破、乳腺炎等隨時可能找上門,也會摧毀新媽咪堅持母乳喂養(yǎng)的信心。那么,初為人母如何才能更好的給寶寶哺乳?一起來看看輕松哺乳的4種姿勢和5個技巧吧!

要想很好地掌握母乳喂養(yǎng),首先就要從正確的哺乳姿勢開始。哺乳姿勢一般有四種:

1、搖籃式

搖籃式喂哺應(yīng)該是用得最廣的哺乳方式。嬰兒的頭部枕著媽媽的手臂,腹部向內(nèi),而媽媽的手應(yīng)托著嬰兒的臀部,方便身體接觸。利用軟墊或扶手支撐手臂,手臂的肌肉便不會因為抬肩過高而拉得繃緊。采用這種喂哺姿勢時,墊高雙腳有助身體放松,例如把腳放在腳踏上。

2、半躺式

在分娩后的頭幾天,媽媽坐起來仍有困難,這時,以半躺式的姿勢喂哺寶寶便最為適合。寶寶橫倚著媽媽的腹部,背后用枕頭墊高上身,斜靠躺臥。

3、側(cè)臥式

在晚上喂哺或想放松一下時,可采用這種姿勢。媽媽和嬰兒都側(cè)臥在床上,腹部相對,這樣嬰兒的口便會正對乳頭。媽媽的手臂及肩膀應(yīng)平放在床墊上,只有頭部以枕頭承托。媽媽可用卷起的毛巾或類似物品墊著嬰兒,讓嬰兒保持同一姿勢。

4、欖球式

在喂哺雙胞胎時,或同時有另一位孩子想依偎著媽媽時,這種姿勢便尤為適合。嬰兒躺在媽媽的臂彎,臀部相對,有需要時可用軟墊支撐,而媽媽的下臂應(yīng)托著嬰兒的背部。身子應(yīng)稍微前傾,讓嬰兒靠近乳房。開始喂哺后,便可放松及將身體后傾。這種姿勢能讓嬰孩吸吮下半部乳房的乳汁。

哺乳講究5個技巧

要保證母乳喂養(yǎng)順利成功,新媽還必須學(xué)習(xí)正確的母乳喂養(yǎng)技巧——正確的嘴乳銜接方法。正確的嘴乳銜接應(yīng)該是嬰兒的小嘴完全環(huán)抱媽媽乳房的乳頭和乳暈。

1、用乳頭撓弄寶寶的小嘴唇

一旦母嬰都處在感覺非常舒適的體位,媽媽就可以用乳頭輕輕撫弄嬰兒嘴唇,等嬰兒小嘴完全張開——直到像打呵欠那樣大大地張開小嘴為止。建議直接用乳頭對準(zhǔn)寶寶鼻子撫摩,然后逐漸向下移到嬰兒上唇粘膜,逐步誘導(dǎo)寶寶大大地張開小嘴銜接乳頭,這樣可以避免哺乳時寶寶吸吮自己的下唇。

如果寶寶還是不肯大大地張開小嘴,那么就可以擠點初乳涂放到寶寶唇部,鼓勵寶寶張開小嘴銜接乳頭。如果寶寶把頭移開了,用手輕輕地撫握頰部將寶寶頭部靠近媽媽乳房,本能的新生兒吸吮反射會使寶寶將頭部轉(zhuǎn)向媽媽乳頭。

2、嘴乳銜接

一旦寶寶大大地張開了小嘴,就把嬰兒向媽媽靠近。媽媽不要將自己的乳房去接近寶寶的小嘴,更不要將寶寶的頭部推向乳房。

3、嘴乳銜接的檢查

嬰兒正確銜接乳頭的表現(xiàn)應(yīng)該是嘴唇向外凸出(就像魚嘴一樣)而不是向口腔內(nèi)回縮。媽媽還要檢查嬰兒有沒有吸吮自己的下唇,媽媽牽拉下唇就能檢查出嬰兒是否在吸吮下唇和舌頭。如果嬰兒吸吮舌頭,媽媽要用手指終止吸吮,并移開乳頭。要明確嬰兒是在正確地吸奶而不是在無效地吸吮乳頭,媽媽就要細心觀察嬰兒是否有持續(xù)強有力的吸奶,吞咽—呼吸的節(jié)律性運動。一旦嬰兒頰部、下巴、耳部出現(xiàn)節(jié)律性的協(xié)調(diào)動作,隨后媽媽就能體驗到乳汁從乳頭流出的感覺以及聽到嬰兒吞咽聲(或者間斷嗆咳聲),有節(jié)奏地連貫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就說明嬰兒正在吸奶。如果嬰兒銜接乳頭的姿勢正確,哺乳是不會有乳頭疼痛的(媽媽有乳頭皸裂或乳房感染的除外)。

4、給寶寶留點呼吸空間

寶寶銜接乳頭后,如果乳房組織阻塞了寶寶的鼻孔,媽媽用手指輕輕地向下壓迫乳房表面組織就能讓寶寶呼吸暢通,輕輕抬高寶寶也能提供一點呼吸空間。

5、終止吸吮

如果寶寶吸奶完畢仍不肯松開銜在乳頭上的小嘴,唐突拉開會導(dǎo)致乳頭損傷。首先應(yīng)該終止嬰兒的吸吮,媽媽終止嬰兒吸吮的方法就是用手指非常小心地插入寶寶的口角讓小量空氣進入,并迅速敏捷地將手指放入寶寶上、下牙槽突齦緣組織之間直到寶寶松開為止。

萬事開頭難,做媽媽也一樣,剛開始也會遇到很多難題。但新媽咪不必擔(dān)心,母愛的力量是偉大的,一切困難都能克服,母乳喂養(yǎng)的姿勢和技巧定能輕松掌握!

太平洋親子網(wǎng) )
分享:
相關(guān)資訊
更多>>
  • 三天內(nèi)
  • 一周內(nèi)
  • 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