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于互聯網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電商平臺的不斷涌現、發(fā)展已經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網購也成為了生活中避不開的話題。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玩具這一品類中,2018年線上的消費占比已經達到近三成,在電商平臺以各種噱頭打造購物節(jié)日的背景下,銷售數據在每一年的6.18、11.11更是迎來了井噴式的增長,而且在全年的整體占比中,線上數據也有持續(xù)上漲的趨勢。在這樣的大勢下,也影響了越來越多的玩具品牌開始向線上轉移發(fā)展。
盡管線上渠道發(fā)展迅猛,但目前線下仍然有著半數以上的市場占有率,是玩具行業(yè)當之無愧的重頭戲,在這樣的情況下,線上的玩具銷售額增長能夠持續(xù)多久,又能否對線下實現反超呢?基于此,玩具行業(yè)的玩家又應該在戰(zhàn)略布局上怎樣抉擇呢?
當然,在任何一個行業(yè)中,對線上線下渠道的選擇并不是非黑即白,玩具業(yè)也是如此。多元化的觸達消費者才是最合理的商業(yè)模式,與其被動的在門店和電商之間徘徊,不如主動出擊,將線上線下的界限模糊化。
線上復制線下購物體驗
線上購物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消費者無法對商品的真實屬性進行判斷,由此而催生的網上購物方式無非就變成了兩種,一是選擇自己購買過的或者是知名的品牌,這樣在品質質量上有更多的保障;二是選擇相對便宜的商品,即使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也不會有太大的虧損。這就導致了品牌向新用戶的觸達速度變慢,周期變長,進而形成成本和獲客難度同時增加的惡性循環(huán)。
泡泡瑪特在這個問題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不錯的解決辦法,作為國內潮流玩具的代表,雖然其已經形成了規(guī)模化的品牌效應,但如果將玩具視為一個大眾化的市場,那就不能將用戶圈層僅僅停留在原有的范圍內。所以拋開在品牌和內容上的亮點,泡泡瑪特又打開了“玩法營銷”的大門:
用戶在線上購買盲盒系列玩具的時候需要搖一搖,“搖”出來的玩具和盲盒一樣具有隨機性,這就將用戶們必須在線下進行的開盒環(huán)節(jié)轉移到了線上,而且消費者付出的時間成本被大大的縮減,只需要幾秒鐘就能知道這個玩具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款式,這也同時增加了沖動消費的可能性。
新零售體驗+快捷購物成線下門店“殺手锏”
在另一方面,更多的線下零售店也在開發(fā)新的“打法”。在電商的沖擊下,新零售體驗的概念已經由來已久。凱知樂、玩具反斗城都在線下的門店中加入了各種各樣和消費者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就是為了讓他們體會到在線上所沒有的親身體驗。線下門店通過不斷強化自身的優(yōu)勢來為消費者提供更優(yōu)質的服務,讓消費的傾向不僅只面向產品,還要把門店的文化和服務融合進去。
此外,在一二線城市已經被頭部玩具品牌割據占領的情況下,對下沉市場的布局也是線下門店中很關鍵的一步。從樂高、玩具反斗城近一年內在國內的門店擴張情況來看,消費者對玩具的需求還遠遠沒有達到飽和的狀態(tài)。
在消費結構多元化的如今,品牌門店也不再是線下售賣的唯一形式了。自動玩具售賣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包括地鐵站中出現的泡泡瑪特、各大商場影院中出現的娃娃機,還有在小區(qū)內的自助玩具租賃機。他們更多的是以線下的形式融合了線上的優(yōu)點進入消費者的視野,讓線下的消費變得隨機、便捷、在價格上更有優(yōu)勢。
當用戶的消費能力在提升的時候,消費需求自然就會水漲船高。線上平臺和線下門店看似是對立的存在,但其實只要能夠更精準的觸達玩具的消費人群,那二者互相的同化一定是不可避免的。豐富的購物體驗+便捷的購買渠道一定是未來玩具的趨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