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終端成交價不斷下滑,這是母嬰從業(yè)者心知肚明的事實。
在過去的一個月,嬰童品牌網在走訪浙江母嬰市場的時候,通過母嬰從業(yè)者的反饋得知,今年的營收利潤下滑是常態(tài)。
有很多的母嬰實體店都形成了一種慣性,只要是自家實體店不曾去做的奶粉,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千方百計的去竄貨回來,然后進行低價銷售,這也造成了很多顧客的流失。
長此以往,母嬰行業(yè)往后會更難。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截止到2022年7月,我國絕大多數母嬰實體店的業(yè)績都在下滑,這是不爭的事實。
終端成交價的下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定迎合了消費者當前需求。
疫情反復更迭下的中國家庭,對于消費更加敏感,在大部分的支付上都選擇了減少,尤其是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我國消費者更加注重性價比,從“選貴的”轉向“性價比”,由此可見,我國消費者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除此之外,母嬰市場供過于求,TOP10品牌廠商一年的銷售額目標過高,甚至超過了市場大盤,上游無底線的壓指標壓貨,最終只會引來渠道激烈的反抗。
同時,竄貨亂價和一件代發(fā)也在母嬰市場橫行霸道,很多渠道對此的態(tài)度是只要能賺錢或者不賠錢都是賺的。
所以母嬰實體店一定是要為自己謀求出路,如果僅靠價格戰(zhàn)等顧客來,最后的結果一定是會被市場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