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個圈子新興起來時都很亂,”一位在食品圈子摸爬滾打多年的資深食品代理商回憶道,“但同時也是機遇與風險并存,像我早年間也踩了不少坑...”代理商繼續(xù)吐槽道。
前幾年嬰幼兒零輔食剛火起來的時候,有母嬰大廠進入,也有許多傳統(tǒng)食品大牌進入,為這條新興賽道帶來了無數的機會,“當初有一款產品一時風頭無兩,我身邊的朋友都做了,也叫我做,但我思考了一下還是沒做,最后果然沒多久就涼了。”這位代理商慶幸的說道,看來他已經把多年的踩坑的經驗總結了出來。
在深入交流后,筆者把這位代理商早年間的“踩坑經驗”總結了出來,前車之事,后車之師,也方便大家自查。
不懂產品,不研究產品。雖然說母嬰零輔食是母嬰板塊最像快消的也是最注重線上運營的,但是做這些的基礎一定是產品的品質。而且這種比較也只是相對而言,畢竟和零輔食對比的品類可都是嬰幼兒配方奶粉以及營養(yǎng)品這種專業(yè)性拉滿的品類,它們對于配方的追求可謂是嚴謹至極,零輔食雖然不如它們,但在產品質量的拿捏上肯定還是勝過絕大多數其他產品的,如果不好好研究產品,怎么跟得上零輔食的迭代節(jié)奏呢?沒幾天就被同行刷下來啦!
團隊操作不行,仗著吃了時間紅利,不關心一線市場情況。很多跨界品牌看到了新品類早期紅利,仗著自身體量進入了零輔食賽道,也確實憑借自身積攢的口碑和進入較早吃到了一波紅利。但是隨著行業(yè)發(fā)展逐漸完善,他們那套就行不通了。“隔行如隔山,在吃到紅利后應該積極學習行業(yè)知識,爭做細分行業(yè)開拓者。而非抱著原先的成就故步自封,最好的體現就是看這個團隊重不重視一線市場的情況。”代理商總結道。
而這些不重視市場的具體行為又以以下幾點最為突出:
不分青紅皂白的壓貨,不考慮市場容量,只顧簽單打款。“愣頭青”式的努力簽單,不關心市場,沒有好的政策,也不給予渠道幫助,這樣的品牌即使產品質量再好,可能渠道也撐不下去,想要發(fā)展下去沒要懂得“細水長流”,不要急于一時,在研發(fā)產品的同時,給予渠道一些政策,在B端也留下良好的口碑。
大經銷商平進平出,貼利潤,后臺返利。這種做法就很有“老一代母嬰品牌”的味道,但是這個做法放在今天,放在零輔食上未必是個好方法,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放棄部分渠道與機會,而現在好的品牌都強調“一地一策”“一店一策”根據不同市場情況做出不同程度的調整,這樣才可以發(fā)揮出渠道及自身最大的價值。
以上幾點就是馳騁食品圈子多年的行業(yè)老炮兒總結出來的“踩坑經驗”,快自查一下你的品牌或者你做的品牌有沒有踩坑的風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