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伴隨出生率下滑、行業(yè)內卷加劇,母嬰門店生意經營可謂困難重重,商家究竟該如何尋求新機會、新增長?近日,在由母嬰行業(yè)觀察主辦的“出路·新渠道大會&增長品類大會”上,淄博優(yōu)佳愛嬰投資人李民帶來了從業(yè)多年來的深刻感悟與思考,以下是精彩演講內容:
今天我主要想從門店運營角度出發(f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分享,一是消費者的變化,二是選品的思考,三是門店運營的思考。
就消費者變化而言,從80后、90后到當代互聯網原住民,消費者習慣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嬰童行業(yè)60后、70后經營者,我們所面對消費者可以說是發(fā)生了一些質的變化。在我們那一代父母養(yǎng)育孩子的時候,沒有多少人會用配方奶粉或是紙尿褲,而現在的新生代父母要為新生兒要準備有機、特配粉等各種各樣的配方奶粉,紙尿褲也要準備超薄透氣、天然環(huán)保等各種類型。
在這樣的情況下,實體店經營遇到的最大困擾,一是消費者數量的變化,二是消費習慣的變化。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正視消費者的習慣變化,因為門店不接受變化就沒法生存。事實上,部分母嬰門店早已開始嘗試線上業(yè)務,對此投入上千萬的門店不下10家,但能做出一定規(guī)模的很少。原因在于,一個新事物從出現到真正來到歷史舞臺上,剛開始只會是浮于表面的泛泛表演,后續(xù)才會有比較專業(yè)深入且有思考的內核浮現出來。
前幾年大家都在學習工具,就目前門店運營工具和技術手段來講,我認為讓普通從業(yè)人員和團隊進行學習并不是太難。但后續(xù)問題在于,怎么進行績效考核,讓員工獲得滿意的收入,留下來與你一同長期經營。這幾年隨著技術的提高,市場也在發(fā)生變化,譬如出生人口的下滑,面對市場蛋糕不斷縮小,門店還是要老老實實做好門店該做的事情。
相信在座很多門店商家跟我一樣是60后、70后,都有年輕的子孫后輩,80后、90后、00后這些消費者的變化是完全能夠觀察到的,當代消費者購買產品,不只希望有品質,還希望門店能夠提供情感價值,他們希望把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所以我們要尊重消費者的認知,才能跟消費者打成一片,進而完成從認知到認可再到信任的一個過程。
面對消費者變化和線上渠道競爭,我覺得已經到了實體店面可以發(fā)力的時候。那么嬰童行業(yè)的出路在哪里?作為實體店經營者,我一直都挺羨慕線上玩家能夠把網店做好,他們做線上時,只要租一個面積不大、租金也不太高的場地,大概三四十人的小規(guī)模,一年就能做到四五千萬。而在山東當地開實體店,不少開店開到十幾家,年租金沒有千萬也得有三五百萬,管理著一兩百人,每天面對著各種各樣的人員管理困擾,一年也只做到一兩千萬,要是能做到五千萬在全國范圍里就算很不錯了。不過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作為經營者最大的品質就是沉下心來,和同事一起面對困難找出解決辦法,促使門店長期經營發(fā)展下去。
這里想問大家一句,你們是想掙快錢,還是想掙小錢?如果你想掙快錢,就不要進入這個行業(yè),現在割韭菜也沒那么容易,要具備相當的運氣、資源、能力。我屬于掙小錢的類型,掙小錢比較穩(wěn)當,大部分人也具備這樣的資源,嬰童店需要同時做好線上和線下經營,做線上也好,比如團隊能夠在線上組建社群,擁有做好抖音線上直播、與新興平臺合作的能力。
在商品結構上,現在大連鎖也往往困惑于快消品和耐消品分別該怎么做。門店如果準備做快消品,可以把門店改成奶粉店,讓顧客和團隊知道我們是就是賣奶粉的,到處采購找各種各樣的奶粉的品牌。但前提是你要會算帳,但凡差一個百分點的利潤,門店很可能就干不下去,多一個百分點的利潤門店就會做得風聲水起。如果門店將自己定位為母嬰用品店,那么服裝和用品就是商家必須要做好的本分工作。無論如何,這個門店經營過程會很辛苦,老板需要放棄掙快錢的幻想,用走投無路破釜沉舟的方式去做母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