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是育兒路上最令媽媽們頭疼的問題之一。
分離焦慮是指孩子和親密的撫養(yǎng)者(多是指媽媽)之間突然分離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安情緒和行為,是兒童時期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每個孩子都可能會有,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
在處理分離焦慮時,媽媽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偷偷的離開。
當媽媽離開時,孩子會想:
媽媽為什么突然不見了?
媽媽去做什么了?
媽媽還會回來嗎?
是不是媽媽不要我了?
媽媽不見了之后誰來照顧我?
他(她)會像媽媽一樣照顧我嗎?
這一系列問題像一座大山壓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尤其,當答案是不確定時,孩子的恐懼會加深。當媽媽再次出現(xiàn)時,孩子會緊緊抓住媽媽,再也不讓媽媽離開。
所以,要想處理好和孩子的分離,就必須先了解清楚孩子的感受。
感受1:媽媽為什么要離開?媽媽去做什么了?
當你計劃出門時,請?zhí)崆案嬖V孩子:你要去做什么。你還可以提前半小時甚至更久,和孩子講述你即將要去做的事情,這能幫助孩子理解媽媽為什么離開。
離開的時候動靜不要太大,但并不意味著你就可以偷偷離開,走之前一定要和孩子打招呼,然后平靜的離開。
感受2:媽媽還會回來嗎?是不是媽媽不要我了?
當你離開孩子的視線時,這會讓他感到不安,因為孩子理解的“離開”就是“消失”。在你離開之前,你需要反復的向孩子保證你只是暫時的離開,大約多長時間就會回來。
當然,這樣的保證無法讓孩子完全放心,畢竟他還不能完全理解時間。
但如果你每次的保證都能得以實現(xiàn),就能增強孩子的信任感。所以當你回到家后,請歡快地呼喚孩子,并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當他稍微長大一點后,他就會明白:媽媽只是出去辦事了,不久后就會回來的。
特別提醒:無論何時都不能用“媽媽不要你了”來威脅孩子!
感受3:媽媽離開后會發(fā)生什么?
孩子天生就能用各種辦法讓父母留在身邊,這有助于他逃避危險。他把熟悉的養(yǎng)育者作為安全基地,對環(huán)境進行探索。
而媽媽的離開對孩子來說意味著失去了避風港,他無法預知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這將令他感到害怕。所以平常父母要多幫助和鼓勵孩子去探索周圍的人和環(huán)境,將其逐漸發(fā)展成孩子信任的人和安全場所。
此外,你們還可以在家里做一些短暫的分離練習,比如藏貓貓游戲,媽媽藏起來的時間可以逐漸增加,這樣能幫助他逐漸適應從短暫的分離到時間稍微長一點的分離。
如果孩子能夠獨自玩耍,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不用時刻守著他,你可以去忙自己的。如果他鬧起來了,先大叫他的名字而不是立刻驚慌失措的跑過去。漸漸地,他會懂得你離開的時候并不會發(fā)生什么可怕的事,而且還能幫助他更好的理解第二個疑問:只要你說回來就總會回來。
感受4:媽媽不見了之后誰來照顧我?他(她)會像媽媽一樣照顧我嗎?
英國著名精神病學家約翰·鮑爾比認為,嬰兒與父母的關系開始于一套內(nèi)在的信號—依戀。依戀是人對生活中特定人物的一種強烈而深刻的情感聯(lián)結(jié),與這個人交往帶來愉快的體驗,面臨壓力時會從這個人身上得到安慰。
媽媽在身邊時,孩子有媽媽可以依戀;當媽媽離開后,孩子如果沒有建立起新的依戀關系,在面臨壓力時,就會感覺非常無助,這是孩子產(chǎn)生分離焦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尤其是職場媽媽,在重回崗位前,需要提前幫助孩子與他人建立起良好的情感聯(lián)結(jié),比如爸爸或者爺爺、奶奶等。
有些孩子即使和他人建立了良好的聯(lián)結(jié),可能在你離開時,他仍會驚慌失措的哭鬧,這是他在試圖要求你留下來。而在你真正離開之后,他會很快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新的陪伴者身上。
當然也不排除當你不在時,其他陪伴者不能很好的去滿足孩子的需求,這可能會讓孩子更加黏你,這就需要智慧的你和陪伴者多溝通了。
總之,分離焦慮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大坎,媽媽只有用合適的方法來處理和孩子的分離,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起正常的情感依戀。而這將是他未來許多年里需要依靠的情感基礎,孩子也會因此變得更加自信,更能從容的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分離。